一、金属结构主体的核心构成
龙门吊的金属结构主体是承载载荷与实现作业的核心骨架,主要由主梁、支腿和端梁三部分构成,三者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形成稳定的 “Π” 形门架体系。主梁作为受力核心,承担起重小车的竖向载荷与水平冲击力,是决定设备起重量与跨度的关键;支腿连接主梁与行走系统,将上部载荷传递至地面,分为刚性腿与柔性腿两种设计;端梁则连接两侧支腿,形成闭合框架,同时为行走机构提供安装基础。这一结构体系需兼顾强度、刚度与稳定性,其材质选择与工艺设计直接决定设备的作业能力与使用寿命。

二、历史演进中的材质与工艺变革
龙门吊金属结构的发展始终与钢铁工业进步深度绑定。20 世纪初的雏形设备采用普通碳素钢,主梁以桁架梁为主,虽自重较轻但承载能力有限,仅能满足铁路货场的轻型装卸需求。20 世纪中后期,低合金钢的普及推动了结构升级,1975 年天津新港船厂研制的 200 吨造船龙门吊,其横梁、刚性腿与柔性腿便采用低合金钢制造,需通过碱性焊条焊接,且必须由四、五级电焊工操作以保证接头强度。这一时期,桁架梁逐渐被箱形梁取代,通过封闭截面设计提升了抗扭刚度,使双梁机型能适配钢铁、造船等重型领域。
中国龙门吊金属结构的自主化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仿制阶段,80 年代后实现材质突破,从普通钢材转向 Q345 等低合金高强度钢,焊接工艺也从手工铆接升级为自动埋弧焊,为后续大型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当下的材质升级与工艺成熟度
如今,龙门吊金属结构已形成成熟的材质与工艺体系。主梁材质根据载荷需求分级适配:单梁龙门吊多采用 Q345 钢,适配 5-20 吨轻量化作业,如川黔线棚洞改造项目的 12 吨龙门吊,其主梁以 Q345B 钢打造,兼顾自重与承载力;双梁及大型设备则采用 Q690 高强度钢,屈服强度达 690MPa,振华重工为航母建造配套的龙门吊便以此类钢材构建主梁,实现 1500 吨级载荷吊装。
工艺上,表面防护技术日趋完善:安徽船厂对龙门吊进行高压除锈后,采用二次做锈烤漆处理,既保留历史肌理又增强防腐性;焊接则普遍应用超声波探伤检测,确保箱形梁焊缝探伤合格率达 99% 以上。支腿设计更趋精细化,川黔线项目中采用分节式支腿,通过简易工装实现 9 分钟快速对位拼装,适配狭窄场地作业需求。
四、结构设计与应用场景的精准适配
金属结构主体的设计始终围绕应用场景优化。造船领域的大型龙门吊采用 “刚性腿 + 柔性腿” 组合,如 1975 年天津新港船厂设备,刚性腿承载主要载荷,柔性腿通过可调节结构应对温度变化导致的梁体伸缩;港口集装箱龙门吊的主梁采用变截面箱形结构,在跨度 30 米以上的工况下,仍能控制自重增幅,单台年吞吐量超 10 万 TEU。
基建场景中,轮胎式龙门吊的支腿采用箱形截面与轻量化设计,雄安新区高铁站建设用 150 吨级设备,其支腿以 Q550 钢制造,重量较传统结构减轻 15%,却能实现 80 吨钢桁架的精准吊装。而废弃设备的改造再利用更体现结构耐久性,合肥南门库 50 吨龙门吊经除锈防腐处理后,其钢结构主体成为工业景观,见证 50 余年作业历史。
微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