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支腿的支撑形式是适应不同桥墩结构与施工环境的关键设计,抱箍式、墩顶自锚式和落地式通过差异化的结构设计,分别解决高墩固定、荷载锚固和地基承载的工程难题,在实际应用中形成明确的技术分工。
抱箍式支撑以径向紧固为核心原理,广泛应用于圆形或矩形桥墩施工。其结构采用双半圆 Q345B 钢箍组合设计,通过 10.9 级高强螺栓实现径向收紧,在渝昆高铁周家村特大桥的 40 米高墩施工中,这种支撑形式无需预设预埋件,仅通过钢箍与墩身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传递荷载,单组抱箍可承受 300 吨竖向力。该形式特别适合曲线段桥墩施工,通过底部导向辊轮调整角度偏差,配合液压油缸实现 ±100mm 高度微调。施工时需严格控制钢箍与墩身的间隙,通常采用橡胶垫层填充以避免混凝土表面损伤,同时要求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的 80% 以上方可安装。
墩顶自锚式支撑依靠预埋件实现刚性连接,是重载施工的核心选择。雄商高铁 50.85 米移动模架的中支腿采用这种形式,通过墩顶预埋钢板与 Q370qD 钢支腿焊接固结,配合自锁式锚具(含环形框架、卡销和弹簧组件)形成抗拔体系。在黄河特大桥施工中,该结构单腿承担 700 吨以上的梁体荷载,预埋件的定位误差需控制在 ±20mm 内,通过灌浆料填充缝隙确保力流传递连续。这种形式对桥墩顶部平面精度要求极高,通常在预制墩身施工时同步完成预埋件安装,适用于荷载集中的直线段高墩场景。
落地式支撑直接将荷载传递至地基,适用于低墩或浅滩区域施工。苏通大桥北引桥采用该形式,支腿底部设置扩大基础或打入群桩,通过钢筋混凝土承台分散压力,配合 Q345B 钢箱型支腿和液压升降装置实现高度调节。在软土地基区域,需对地基进行水泥搅拌桩处理,确保承载力不低于 250kPa。宁德车里湾互通项目的落地式支腿设计有轮轨走行系统,移位时通过液压驱动转换为行走模式,解决了跨高速公路施工的场地限制问题,其基础沉降量需控制在 5mm / 天以内以保障施工精度。
三种支撑形式分别对应 “桥墩附着 - 墩顶锚固 - 地基承载” 的技术逻辑:抱箍式以便捷安装适应高墩施工,墩顶自锚式以刚性连接保障重载安全,落地式以地基适配拓展应用场景。从渝昆高铁的曲线高墩到苏通大桥的浅滩基础,支撑形式的选择始终围绕结构安全与施工效率的平衡,成为移动模架适应性设计的核心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