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梁机运行过程中,车轮轮缘与轨道侧面的异常摩擦(即 “啃轨”)是威胁设备安全的常见故障。这种现象不仅会加剧轮轨磨损、增加运行阻力,还可能引发车体扭摆甚至脱轨事故,需通过精准诊断成因并实施针对性治理措施加以解决。
轨道系统的精度偏差是引发啃轨的首要因素。若轨距超出允许范围(如 900 吨级提梁机轨距偏差超过 ±3mm),车轮轮缘会与轨道侧面持续接触产生摩擦;轨道水平度超差形成的 “三角坑”(18 米范围内高差超过 4mm)会使车体倾斜,导致单侧轮缘受力增大;而轨道直线度偏差(每米超过 1mm)则会迫使车轮偏离正常轨迹,形成侧向挤压。此外,轨道接头处理不当(高低差或水平错位超过 0.5mm)会造成车轮通过时的冲击性接触,加速啃轨进程。
车轮安装精度不足是另一关键诱因。车轮水平偏斜量超过 L/1000(L 为测量长度)时,运行方向会分解出横向力,导致轮缘单侧磨损;垂直偏差超标(超过 L/400)会使车轮踏面接触面积缩小,形成局部应力集中;而同一轴系车轮直径差异或轮距对角线不等长,会造成两侧车轮运行不同步,引发车体走斜啃轨。长期重载作业导致的车架变形,还会进一步加剧车轮安装参数的偏差累积。
驱动与传动系统的不协调同样会导致啃轨。两侧驱动电机转速差过大、制动器松紧度不一致,或联轴器传动间隙不等,都会造成大车行走机构两侧驱动力失衡,使车体在运行中偏向一侧。这种动态偏差在空载高速运行时更为明显,易引发间歇性啃轨现象。
治理啃轨需实施系统性措施。轨道方面,采用电子道尺复测轨距,通过垫铁调平消除水平偏差,用弦线法校正直线度,同时按季节调整轨缝预留量;车轮调整可通过顶起车体松螺栓后,利用偏心套校准水平与垂直偏差,确保同一轴车轮偏斜方向相反;驱动系统需重新校准电机参数,更换磨损联轴器,调整制动器间隙至一致状态。对于车架变形,可通过应力释放或加固修复恢复结构精度。
日常维护中,需定期清理轨道杂物,检查反滚轮等防脱轨装置工况,通过绝对值编码器实时监测运行轨迹偏差,发现异常及时干预。这种 “精度控制 — 状态监测 — 靶向调整” 的治理体系,能有效消除啃轨隐患,保障提梁机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