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作为大型工程施工的核心装备,其技术演进与制造商的创新实践深度绑定。从欧洲企业的早期开拓到中国厂商的崛起,不同品牌凭借各自的技术特色与工程积累,在全球基建史上留下了鲜明印记,其代表作更是成为行业技术标准的实践范本。
欧洲老牌制造商 Doka 的发展轨迹堪称行业缩影。自 1948 年成立以来,Doka 从传统模板业务逐步切入移动模架领域,凭借对大型工程需求的精准把握确立行业地位。在大跨度桥梁施工领域,其研发的 Mega Formwork 移动模架系统以模块化设计著称,曾应用于多座跨江跨海桥梁工程。该系统通过可调节底模撑杆与自适应行走机构,适配不同梁高与跨径需求,在某欧洲莱茵河大桥施工中,成功实现 35 米跨径箱梁的连续现浇,将单孔施工周期控制在 18 天以内,其稳定的结构性能与高效的作业效率成为当时行业标杆。
同为德国品牌的 Peri 则以技术迭代速度见长,1969 年成立后迅速在移动模架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其推出的 VarioForm 系列移动模架以轻量化设计为核心特色,通过高强度钢材与优化的力学结构,在保证承载能力的同时降低设备自重。在东南亚某高速公路桥梁项目中,该系列模架解决了软土地基下的设备承重难题,其可折叠前鼻梁设计使过孔作业更适应复杂地形,成功完成 28 孔连续箱梁施工,施工误差始终控制在 5mm 以内,展现了极强的工况适配性。
中国厂商的崛起则依托国内基建的爆发式需求,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中形成核心竞争力。中建八局西北公司作为中方代表企业,在市政管廊领域实现突破,其研发的自行式移动模架体系针对现浇管廊施工痛点,通过构件模数化设计适配多舱任意截面需求,成功应用于西宁管廊项目,不仅实现快支快拆与早拆功能,更形成 12 项专利与多项行业标准,成为市政领域移动模架的典型方案。
中交二航局则在桥梁专用移动模架领域成就显著,其为茂名水东湾大桥定制的智慧移动模架,针对最小 800 米圆曲线半径、梁高变化等复杂工况,创新设计折叠式前鼻梁与自适应行走系统,解决了小曲线过跨难题,配合施工优化将循环作业时间从 15 天缩短至 14 天,保障了台风频发地区工程的按期推进。民营厂商同样表现亮眼,滨州腾捷机械研发的国内最小曲线半径移动模架造桥机,在济南东枢纽特大桥项目中实现 260 米曲线半径施工,通过增设旋转与横移机构,攻克小曲线段主梁旋转摆动难题,使项目成本降低 50% 以上。
如今,国际品牌与中方厂商形成互补格局:Doka、Peri 凭借百年技术积淀占据高端市场,中方企业则以工程定制能力与性价比优势主导国内市场。从莱茵河大桥到水东湾大桥,从欧洲标准到中国创新,这些制造商的代表作不仅见证了移动模架技术的演进,更成为全球基建工程高效推进的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