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桥机操作人员培训教材的编制需以安全操作和合规作业为核心,严格依据 GB 26469-2023《架桥机安全规程》及行业专项规程,构建覆盖理论认知、实操规范、安全防控的系统化内容体系,确保操作人员全面掌握设备特性与作业要求。
设备基础认知模块是培训的起点。需详细解读架桥机核心结构,包括前支腿、中支腿、后支腿的受力原理,主梁与起升机构的匹配关系,结合 TJ-JQS1000/40 等典型型号说明分体式架桥机的组成特点。技术参数部分需明确额定起重量、最大架设跨度、适应坡度(如 ±30‰)、曲线半径(最小 2000m)等关键指标,以及不同工况下的风速限制标准 —— 运梁时 17.1m/s、架梁时 13.8m/s 的安全阈值必须重点标注,让操作人员理解环境参数对作业的约束作用。同时需介绍安全监控系统的功能作用,说明传感器监测载荷分布的基本原理。
标准化操作流程模块需按作业全周期细化步骤。作业前检查要列出必查项目:结构件焊缝完整性、制动系统间隙(如 1mm 标准)、限位装置有效性、液压油洁净度等,强调静载试验(1.25 倍额定载荷)和动载试验(1.1 倍额定载荷)的验证要求。核心操作环节需分解过孔、喂梁、对位等关键工序的动作要领,明确试吊操作的必要性和 “先空载后重载、先单动再联动” 的调试原则。作业后处置要规范停机步骤,包括吊钩复位、电源关闭、操作日志填写等基础要求,以及日常润滑保养的具体部位和周期,如传动轴承每两年加注钙基润滑脂、齿轮每月涂润滑脂的实操标准。
安全规范与应急处置模块需强化风险防控意识。需明确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的法定要求,严禁酒后作业、擅自离岗等违规行为,划定作业区域警示标志的设置标准。常见故障处理部分要列举典型场景:制动失灵时的应急停机操作、变频器故障代码的初步判断、起升机构速度不稳的排查流程(如检查编码器联轴器),强调电气故障必须由专业人员处理的原则。事故案例分析应结合违规操作导致的后果,如超载使用引发的结构变形案例,建立 “操作行为 - 风险后果” 的直接关联认知。
考核评估模块需对接特种设备操作考核标准,明确理论测试涵盖设备参数、法规条款的掌握程度,实操考核验证关键工序的执行规范性,包括紧急停止装置的响应速度、异常情况的处置能力等核心指标,确保培训效果可量化验证。教材内容需避免抽象理论,多用流程图解和场景说明,关键操作步骤采用 “必须 / 严禁” 等强制性表述,强化规范执行力。